馬德堡半球
馬德堡半球(德語:Magdeburger Halbkugeln,英語:Magdeburg hemisphere),亦作馬格德堡半球,是1654年時,當時的馬德堡市長奧托·馮·格里克于神圣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(今德國雷根斯堡)進行的一項科學實驗,目的是為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。而此實驗也因格里克的職銜而被稱為“馬德堡半球”實驗。當年的進行實驗的兩個半球仍保存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中。現實也有供教學用途的仿1制品,用作示范氣壓的原理,它們的體積也比當年的半球小得多,把半球的空間抽真空,不需再用十多匹馬,有的只需四個人便可拉開。
風車,又名吉祥輪,八卦風輪,四季平安符。這玩意兒不起眼兒,春節一到,滿大街都瞧得見。它用高粱桿,膠泥瓣兒和彩紙扎成。它的小輪旋轉祈風調雨順:它的小鼓聲聲喻和諧之音:它那紅黃綠的彩條是陽光,大地和藍天的象征。
一種用紙折成的類似以風力機的玩具,兒童時的我們特別喜歡,如今比較少。作為玩具的風車只有中國有,其他地方不多見。過去風車周長365分,象征一年365天,12根輻條表示12個月,24頭表示24個氣節,風車有四道符,祈求四季平安。所以老話說“風吹風車轉,風吹幸福來”。風車現已成為北京春節廟會和節俗活動的文化標志物之一。
DIY目的
DIY的存在似乎總是開始于人們想省錢的心理。為了少付出,人們難免要選擇'自己做',而放棄'別人/機器做'。十幾年前的'打家具熱'著實讓許多人過了一把'DIY癮',就是因為不少人算了經濟帳后,覺得自己做比買、比請人做都實惠,才紛紛自己動手做將起來。由于規模經營使得工業化生產成本遠低于人工生產成本,花費不高還方便,人們可能就不會死抱住DIY不放了。
但是當人們看膩了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千篇一律,或千篇一律的市場產品無法滿足自己家的特殊需要,'Do it yourself'(我自己動手做)的念頭就可能油然而生。做你需要的,做你想要的,做市場上絕無僅1有、獨一無1二的你自己的作品,成為DIY更高層次的追求。
它在過程中給予人的滿足則更重要。工業化生產的確已經日臻完美,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可能也沒必要去掌握舊日能工巧匠的手藝了。毋需自己動手做,卻總仿佛缺了些什么,就象缺少了運動,人就是這么怪,需要貼近自然,需要運動勞作,需要在運動勞作中享受生活的樂趣。這是DIY又一高層次的追求。
DIY,因為人們的需要而存在。